切换导航
学术园地
诚聘英才
审核员登录
内部邮箱登录
OA 系统
内网登陆
外网登陆
总部认证系统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认证业务
体系认证
ISO9001
ISO14001
ISO45001
GB/T23331
ISO20000
ISO27001
ISO22000
产品认证
CCC
CQM农食产品认证
CQM自愿性产品认证
IECEx
浙江制造
丽水山耕
绿色产品认证
服务认证
商品售后服务认证
培训服务
培训课程
通知公告
培训计划
培训教材
证书样本
下载专区
技术服务
公开文件
机构简介
资质资格
业务范围
声明与承诺
投诉监督
工作机构
专题专栏
党工团建设
民宿认证联盟
审核员登录
新闻动态
无抗奶实施重在奶源管理问题
发布: 2006-08-16 00:00:00
从7月28日在大连召开的“中国乳品产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传来的一条消息:“有抗奶”的大限即将来临。据称, 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强制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必备检测项目。修订稿已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审核,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被真正叫停。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有关专家指出,长期饮用“有抗奶”就相当于经常低剂量服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耐药性增加、免疫力下降,部分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可能出现荨麻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实际上,乳品企业做到“无抗”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严格控制奶牛用药,并把抗生素残留超标的“药奶”废弃;只要能严格检测从奶站和奶户收购来的原料奶,拒绝收购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生奶,就可以实现出厂牛奶的“无抗”。当然,这也并非朝夕可至。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实施“无抗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奶源管理工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奶源控制管理原因和检测控制管理原因,我国奶中抗生素超标和交叉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导致成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造成企业控制成本高,检测压力大,无法形成一套确实有效的抗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因此,中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急需建立起一套制度化、数字化的原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控制管理系统,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得以有效实施,保障生产安全。
但是,全面控制抗生素的残留,最终还是只能从管理着手,有关专家指出,任何设备在应用于市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的要求,企业不能产生完全依赖检测设备的心理和操作的控制模式。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控制管理,而非是对原奶中的药物残留进行研究分析。有关调查显示,某些企业通过抗生素残留检测对原料奶“分类使用”,未检出的用来做酸奶和学生奶,抗残超标的则被用来做常温奶和奶粉。这种做法实不可取。企业应该基于乳品安全的目的,正确地选择适用的设备来提高检测手段,辅助企业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最终通过管理的手段,达到低经济成本无抗控制的目的。
实际上,早在2001年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出台之前,我国已有个别大型乳品企业开始对原料奶提出“无抗”要求。2002年4月,乳业龙头之一光明率先在业内高举“无抗”大旗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后三元立即响应,“无抗”风暴也迅速波及全国,不少知名乳品企业纷纷跟进。但当年7月底“无抗奶”就被有关方面叫停,此后不少跟进企业似乎就此“偃旗息鼓”,惟有光明等少数企业表示坚持“将无抗进行到底”。出现这种现象,与当时乳品企业的奶源管理水平以及成本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相关调查表明,企业在对奶源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控制的初期,超标检出率非常高,而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为了逃避检测,避免交送的原奶被降级罚款,曾经使用了很多办法,包括使用各种不同的药物,或是将有抗的原奶掺入无抗的原奶中进行稀释等等,不仅使奶牛的饲养的成本有增无减,而且使原奶生产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人为地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绝大多数的原奶生产企业逐步接受了以控制管理为手段,降低奶源饲养生产成本,提高原奶质量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意识,不仅使生产加工企业的原奶质量有保障,原奶生产供应单位或个人也提高了经济收入,形成长期稳固的良好合作关系。
专家表示,要完成对奶源的有效管理,实现高质量的产品生产,除了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外,成功经验只有一条:从奶源质量管理抓起,严格原奶收购检测标准。这种管理概念不仅是在目前中国奶源不足、饲养分散、管理困难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今后中国的奶源实行大规模集中饲养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基础。
上一篇:
浙江摩托车应对技术壁垒
下一篇:
大中企业休闲装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