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学术园地
诚聘英才
审核员登录
内部邮箱登录
OA 系统
内网登陆
外网登陆
总部认证系统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认证业务
体系认证
ISO9001
ISO14001
ISO45001
GB/T23331
ISO20000
ISO27001
ISO22000
产品认证
CCC
CQM农食产品认证
CQM自愿性产品认证
IECEx
浙江制造
丽水山耕
绿色产品认证
服务认证
商品售后服务认证
培训服务
培训课程
通知公告
培训计划
培训教材
证书样本
下载专区
技术服务
公开文件
机构简介
资质资格
业务范围
声明与承诺
投诉监督
工作机构
专题专栏
党工团建设
民宿认证联盟
审核员登录
新闻动态
凉茶标准引发业界四大争议
发布: 2007-05-18 00:00:00
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伞,去年广东凉茶以400万吨的年销量历史性超过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迎来了发展的一个新高潮。然而,在凉茶行业日益走红之际,标准问题浮出了水面。历时3年研究制定的《植物饮料(含凉茶)》(征求意见稿)终于进入意见征询阶段。
日前,广州市质监局日前组织了部分凉茶专家和凉茶企业对广东省地方标准《植物饮料(含凉茶)》进行意见征询和修改。在意见征询会上,专家、企业就凉茶定义、配方及宣传功效等焦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仍未就上述敏感问题明确表态,目前该标准仍为“征求意见稿”,当中部分内容仍有待完善和修改。
争议1
未申遗成功是否不能叫凉茶?
《植物饮料(含凉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凉茶和植物饮料都作了明确的定义。记者从相关企业手中获得了这份征求意见稿,稿中表明凉茶是指——经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凉茶配方,经提取、混合、调配、灌装、杀菌等程序,而成的植物饮料。而使用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内的植物原料所加工的饮料,将不再称凉茶,只是植物饮料。
据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人士透露,凉茶的定义在业内一直争论比较大,也是会上讨论得比较激烈的问题。根据传统,岭南地区的消费者习惯将中草药煲的具有下火功效的茶统称之为凉茶,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文化。而根据这份征求标准,认为经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才能称之为“凉茶”,这似乎带有“垄断”意味。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道理上讲,经认定的凉茶配方里的原料,是通过毒理试验测试,证明其食用安全、无毒无害于人体,而非经认定的配方,其中所用的中草药,未经过毒理试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从情感上讲,这种定义似乎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对此,有与会企业代表在征询会议上建议:能称之为凉茶的应该是具有广东地方特色,具有良性使用30年以上的凉茶配方,并经过省级安全评价机构证明无毒而调制加工成的饮料。
争议2
宣传功效是否只是申遗成功的企业“特权”?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清热祛湿这些功效一直是广东消费者钟情凉茶的一大原因。按照植物饮料(含凉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经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凉茶产品,在包装上、宣传资料上可使用“经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凉茶配方”为专用术语,而其他非经认定的植物饮料,则不得标注功效说明。
不过,目前获得非物质遗产代表的凉茶秘方和术语的企业只有21家企业54个配方,而在凉茶铺多于米埔的广东地区,失去\"功效\"优势的企业是否统统都要被淘汰出局?
凉茶新竞品牌清熙堂凉茶的负责人李永健颇为疑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只有少数企业,对于一些行业的新品牌,例如其企业所生产的葛根系列凉茶冲剂,原材料葛根也是被认定的食品文化遗产配方原料之一。申遗成功的企业可宣传凉茶的功效,没有获得认定的品牌,就不能宣传功效,如何兼顾这两者的公平性是行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争议3
标准存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有企业代表在意见征询会上指出,国家认定凉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保护整个行业的发展,并非只是保护某个地域的企业,因此凉茶的定义存在垄断行为。标准的制定在于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让各个企业能共同竞争。“我们现在出个广东地方标准,广西也同样可以制定个地方标准来保护当地的企业,互相挟制。”
一企业代表指出,凉茶是一个公共资源,将行业的利益集结于已经得到广东省食品遗产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少数企业上,显然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凉茶申遗成功有利于保护凉茶文化,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将质量和配方不过关的小企业淘汰出局,起到规范行业发展的作用,这些又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也有企业代表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层面上的保护,它和地方标准是两回事。以是否获得认证来定义凉茶,会使得企业花冤枉钱,走冤枉路。而且会形成多层管理的困难。标准才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争议4
散装凉茶常温下保质12小时如何保证?
根据征求意见规定,凉茶在感观上要求无异味、无外来杂质。同时,预包装凉茶液体饮料要求色泽呈浅黄色至深褐色;预包装固体凉茶,要求颗粒色泽呈均匀黄棕色、棕褐色或褐色;而凉茶铺里售卖的一杯杯装的非预包装凉茶,则要求色泽呈浅黄色至深褐色。
在微生物指标上,三种凉茶的标准不一,其中,预包装凉茶液体饮料,菌落总数≤100cfu/ml,g;大肠杆菌≤6MPN/100ml,g;酵母≤10cfu/ml.g;霉菌≤10cfu/ml.g。而预包装凉茶固体饮料,非预包装凉茶液体饮料,微生物指标要稍微“宽松”一点。
另外,标准里还对凉茶产品的保质期做出规定。罐装凉茶饮料可常温保存,保质期不少于12个月,铝塑复合纸包装的凉茶保质期不少于6个月。而在凉茶铺里一杯杯散卖的非预包装凉茶若在常温下保存,保质期仅为12小时,若在0~10摄氏度冷藏保存,则可保质72小时。
对此,有企业代表认为,常温下,散卖凉茶的保质期是12个小时,厂家能保证所有产品在卖给消费者之前是符合标准要求的,但是到了消费者手中,这杯凉茶是否马上被喝掉还是先摆放在某处储存对12个小时的保质期有极大的挑战。如果消费者在12个小时保质期内买的凉茶,却在保质期后才喝,出现问题究竟是企业还是消费者负责?
上一篇:
国家认监委召开CCC专项监督抽查和CCC免办工作文件审稿会
下一篇:
缅怀革命烈士 弘扬优良传统